城印象带你了解广西风土人情

来源: | 作者:8号站长 | 发布时间: 2021-10-08 | 26295 次浏览 | 分享到:
广西是民族很杂的一个自治区,但是以壮族为主,有人口1548963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

民 族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4个其他民族成分。2016年末广西常住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2185.32万,其中壮族人口1809.36万,分别占自治区常住人口总数的45.17%和34.40%。

壮族是广西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南宁、柳州、崇左、百色、河池、来宾6市。靖西市是壮族人口比重最高的县级行政区,达到99.7%。汉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及桂东地区。瑶族主要居住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6个瑶族自治县。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隆林、龙胜、三江、南丹、环江、资源等县(自治县),其中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人口最多,约占全自治区苗族人口的40%。侗族主要居住在三江、龙胜、融水3个自治县,其中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人口最多。仫佬族主要居住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散居于宜州、忻城、环江、融水等县(自治县、市)。毛南族主要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等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等县。京族主要居住在东兴市江平镇。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西林、田林、那坡等县。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兴安、河池市金城江区等县(自治县、市、区)。仡佬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及田林、西林等县。

1958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从1951年起,先后批准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建立自治县12个,分别是1951年建立的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建立的金秀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1953年建立的隆林各族自治县,1955年建立的都安瑶族自治县、1956年建立的巴马瑶族自治县,1958年建立的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撤县设区,继续享受民族自治县经济政策待遇),1984年建立的富川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987年建立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88年建立的大化瑶族自治县,1990年建立的恭城瑶族自治县。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先后批准在苗族、瑶族人口较为集中的西林县和凌云县从1992年起、资源县从1995年起享受自治县政策待遇。1984—1999年,自治区先后在乡镇一级行政区域中建立民族乡63个,1996年批准平南县大鹏镇享受民族乡政策待遇。此外,自治区人民政府2001年批准撤销东兰县民族乡2个;2005年批准田林县弄瓦瑶族乡并入八桂瑶族乡、福达瑶族乡并入八渡瑶族乡,凌云县力洪瑶族乡并入玉洪瑶族乡;2013年批准建立防城港市防城区十万山瑶族乡。至年末,全自治区设有民族乡59个,其中瑶族乡47个,苗族乡8个,瑶族苗族乡、回族乡、侗族乡、仫佬族乡各1个。



宗 教




广西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各教都分别在信徒比较多的地方设立修建有宗教活动场所(寺庙、宫观、教堂、庵堂、活动点),并成立有县级以上的爱国宗教团体,宗教活动正常。

2016年广西有宗教信徒70多万人,其中信仰佛教45万人,道教1.5万人,伊斯兰教3.7万人,天主教8万人,基督教12万人。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714处(其中寺观教堂354处,固定处所360处),其中佛教232处,道教10处,伊斯兰教23处,天主教105处,基督教344处。已完成资格认定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1104人,其中佛教410人,道教30人,伊斯兰教23人,天主教109人,基督教532人。各类宗教团体110个,其中佛教29个,道教4个,伊斯兰教7个,天主教20个,基督教50个。有自治区级爱国宗教团体8个,分别为:广西佛教协会、广西道教协会、广西伊斯兰教协会、广西天主教爱国会、广西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天主教广西教区、广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广西基督教协会。有218名宗教界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其中自治区人大代表1人,自治区政协委员8人;设区市人大代表11人,政协委员41人;县(市、区)人大代表6人,政协委员151人。




语 言

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除回族转用汉语外,其他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并都在使用,分别是汉语、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其中,汉语、壮语、瑶语、苗语、彝语还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广西各种语言(包括方言)分布与民族分布基本一致,成片分布;使用人数多的语种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使用人数少的语种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个别地方存在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岛(点)。由于民族杂居和文化融合,各语言使用区域参差交错,语言之间出现相互渗透和影响现象。各民族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能互相尊重学习、和谐发展。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有粤语、西南官话、平话、客家话、湘语、闽语等6种方言,其中西南官话在桂西北地区广泛使用。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分南部和北部两大方言区。两大方言区大致以邕江、右江为界,江南地区属南部方言区,有邕南、左江、德靖、砚广(在云南省)、文麻(在云南省)等5个土语区;江北地区属北部方言区,有桂北、柳江、红水河、邕北、右江、桂边、邱北(在云南省)等7个土语区。南、北两大方言基本可以通话,使用北部方言的人口约占壮族总人口的2/3。瑶语是瑶族使用的勉语、布努语、拉珈语三种语言的统称。其中,勉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内部分为勉、藻敏、标敏、邀敏等4个方言,勉方言内部又有勉、标曼、金门等3个土语,标敏方言内部有标敏、交公勉等2个土语;布努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内部有布努、巴唔、炯奈、唔奈、优诺等5个方言;拉珈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内部没有方言土语的分化。瑶语的方言土语之间差别明显,与外族沟通一般使用当地壮语或汉语方言(主要是西南官话),部分地方的瑶族只会说壮语。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内部分黔东、湘西和川黔滇等3个方言。侗语、仫佬语、毛南语、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京语、仡佬语语属尚未定论。

广西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汉语)和规范汉字,广西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公共服务行业用语基本为汉语普通话。随着国家通用语言传播力度的加强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新旧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广西原来使用人口较少的民族语言及其方言土语面临着衰退、弱化并逐步走向濒危,甚至消失的态势。广西仡佬族的多罗方言、哈给方言、俫话,瑶族的拉珈语、炯奈话、巴哼话,京族的京语,水族的水语,彝族的彝语,毛南族的毛南语,仫佬族的仫佬语以及学术界仍有争议的布央语、五色话、茶洞话等都处于不同程度濒危状况。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一些地方的年轻人尝试使用壮语创作、演唱流行歌曲,拓展了壮语的使用功能。



民俗活动

东兰“补粮”习俗   “补粮”是孩孙们为上了年纪的直系老人补充粮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长寿平安。这个习俗认为,一个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她)们的“食粮”(意即寿限)有可能“断绝”,有必要由他(她)们的子女和孙子,还有出嫁了的女儿、女婿或其他的近亲来“补粮”,补粮一般择日在人静的晚上,请来道师(当地人称为“魔公(婆))做道,儿孙们由大到小,从近亲到远亲,依次在道师的主持下跪在老人面前给老人乘米,一人一盅,放入先准备的寿缸,在此过程中旁人不得出声,补完粮后,这些寿粮必须在下次再补之时吃完,他人绝对不得吃老人的寿粮,这样这位老人就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根据这个习俗,凡有老人的家庭,要请道师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即以天干地支记载人出生年月日时)计算“补粮”的时间和决定“补粮”的日子。在东巴凤山区壮族、瑶族都有这种习俗,有的形式不太一样,但都是希望老人健康、平安、长寿。科学的说,“补粮”可以给老人心理上一种暗示和平衡,吃了定心丸,坚信自己得到了延年益寿的保障,起到了精神治疗的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心情欢畅。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发源于唐宋时期,分布在广西马山县和广西上林县交界处大石山壮族地区的壮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是“马山文化三宝”之一。 壮族三声部民歌属广西北部壮族山歌,其特色为大二度和声三声部融合,主旋律高亢明亮流畅,合声旋律婉转、柔和,唱法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特点。歌曲由三个声部构成,三人以上演唱。第一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由二人以上合唱。三个声部都能突出主旋律,第一、二声部独立音调,演唱者全用支声复调合唱。演唱时,时兴“哈”声,故又称“欢哈”(“欢”,壮语为“山歌”)。“哈”声可根据歌曲主题和情景变换,一拘一格,但时兴的“哈”声都要符合主旋律。歌词一般有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押韵严格。五言四句式歌词按普通壮歌押韵。五三五言六句式歌词押韵特殊,其歌词的第一句、第二句的末尾词与第三句的第三个词押韵,第四句、第五句的末尾词相互押韵,又与第六句的第三个词语押韵,故此类句式结构的山歌又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 壮族三声部民歌填补了“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美国、日本还有报纸载文报道,肯定了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艺术地位及其对东方民歌研究领域的影响意义,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加工整理,壮族三声部民歌多次参加区内外展演,还一度到东南亚和欧洲部分国家演出,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不断扩大。2001年11月,“南方日报”记者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采访壮族三声部民歌后,在该报上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广西民歌是全国之冠,马山民歌是广西之冠”。因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艺术特点,被誉为“中华民歌艺术奇苑”。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宾阳炮龙节 2月3~5日在宾阳县城举行。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2月5日19时至次日凌晨举行舞炮龙活动,主要街道100多条巨龙狂舞,震耳欲聋的鞭炮响彻夜空,40多万人参与狂欢。被誉为“中国狂欢节”的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当天主要街道群龙劲舞,鞭炮齐鸣。被视为新年神物的每条炮龙长达三四十米,以“龙牌”、锣鼓、八音开路,花篮火把相随,众大汉赤膊上阵,沿街游舞。临街的商家住户和游客把一串串鞭炮丢往龙身炸鸣,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富贵平安。

  第七届桂林恭城桃花节 2月21日至3月16日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大岭山举行。期间举行“广西十大歌王唱开恭城桃花”、“桃花瑶韵”等文艺演出,同时举行“恭城油茶”瑶族饮食文化展示、书画艺术精品展和民族风情歌舞表演、“桃园许愿”、画眉鸟打斗赛等活动。

  武鸣“三月三”歌圩 3月27日至4月4日在武鸣县城举行。3月29日(农历三月三)举行开幕式,吸引当地群众和海内外嘉宾、游客10多万人参加。当日县城人山人海,万众欢腾,各方群众扶老携幼从十里八乡赶来,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歌圩活动除了开幕式外,还有千人竹杠阵、歌王大赛、抢花炮比赛、板鞋竞速比赛、抛绣球比赛,等等。“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自1985年起先后举办了18届,2003年后更名为“歌圩”,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使其呈现“表演活动万人空巷”的火爆场面。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 4月3日在田阳敢壮山开幕。主要活动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壮民族歌圩体育运动会、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发布会、商贸活动等。布洛陀祭祀活动是整个旅游节的重点内容,有10多万人参加当天的朝拜活动。田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2002年壮学专家经过考证发现,敢壮山集中留存有众多关于布洛陀传说的文化遗迹,其中包括千年歌圩、自发祭祀、民间风俗等。多数壮学研究者认同敢壮山是壮族布洛陀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右江第三届山歌节 4月10~11日在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平圩村举办,主要活动有民间传统壮剧表演、山歌擂台赛、民间体育竞技比赛、跳长绳、飞绣球、双人扛甘蔗、掰玉米比赛等,吸引周边上万群众参与和观看。

  凌云茶文化旅游节 4月23~24日在凌云县城举办。在泗城河上安装以壮族夜婚、朝里那巴古乐壮剧、下甲汾洲渔火、西村五姐、蛋子和尚等多项民间风物(俗)为主题的花灯,展示泗城古洲府多姿多彩的民间风俗文化底蕴。同时举行茶叶贸易洽谈活动。

  那坡白彝族跳弓节 5月4日(农历四月初十)在那坡县城厢镇达腊屯举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是那坡县彝族同胞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跳弓节。其间家家户户蒸糯米饭、酿米酒、杀猪(过去杀牛)宰鸡宰鸭加菜聚餐。全寨男女老少穿戴节日盛装到寨子当中的跳弓场,围着金竹丛快乐起舞。邻近十里八乡的壮、汉、瑶、苗等民族同胞也前去参加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环江毛南族分龙节 6月28日在环江县城举办。活动内容主要有敬祭仪式、民族体育竞技表演、山歌对唱、民族特产及工艺品展销、民族文艺晚会、千人傩面狂欢篝晚会等。晚会上,文艺工作者表演具有浓郁毛南族民族特色的傩舞【傩舞】、【穿针舞】等。

  第二届灵川瑶寨六月六活动 7月27日(农历六月初六)在灵川县青狮潭镇新寨、老寨村举行,400多瑶族同胞唱起山歌跳起舞,杀鸡宰猪包粽子,以清甜的竹筒水酒迎接国内外近千宾客,共度瑶族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

  龙胜红瑶晒衣节 7月27日(农历六月六)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金坑大寨村瑶寨举行。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以崇尚红色为美,妇女所穿衣服多为红色而得名)文化讲古、劳动场景展示、红瑶习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千人送新娘表演等活动,吸引了金坑红瑶群众和各方亲朋好友参与,更吸引前去采风的众多艺术家的目光。入夜时分,万盏火把在梯田景区依次点燃伴着篝火晚会的场景,形成“七龙抢三宝”的美丽图景。“六月六”传说是龙王晒龙袍的日子,也是金坑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这天,红瑶群众家家户户都把一年四季所穿的衣服拿出来晾晒,杀毒灭菌去晦气,红衣映红半边天,因此称为“晒衣节”。红瑶群众还邀请各方亲朋好友到寨子做客,载歌载舞欢度节日。2003年以来,金坑红瑶群众已自发举办6届晒衣节活动。

  东兴京族哈节 7月30日在东兴金滩开幕。先后举办具有京族风情的歌圩、美食节、万人餐、民俗文化展、文艺晚会、踩高跷比赛、拉大网等一系列活动,持续到8月5日。自治区内外来宾及当地各族各界群众1万多人参加开幕式。哈节也称“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哈”是京语译音,“哈”或“唱哈”,京语即唱歌之意。哈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隆林彝族火把节 8月14日在德峨乡举行。大型专题民族歌舞表演《风情隆林——彝山色》拉开彝族火把节的序幕,丰富多彩的彝族民俗活动表演不断掀起高潮。在活动现场,民族商品展示、民族小吃一条街活动,既让游客欣赏到绚丽的苗、彝、仡佬等少数民族服饰,又品尝到味道鲜美的各民族特色小吃。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当天,彝族村民杀鸡宰鹅、祭祀祖先,送走布谷鸟,吃坨坨肉,表演彝族民歌对唱独唱、打磨秋、抹黑脸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当夜幕降临,广场上的彝族同胞与宾客手拉手排着长队,围着篝火翩翩起舞,形成万人共跳彝族舞的壮观场面。

  资源第15届河灯歌节 8月31日至9月2日在资江河畔举行。以“创新、发展、和谐、平安”为主题,注重民俗风情的挖掘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主要有山歌摆台赛、河灯制作大赛、红提王大赛,河灯展示、土特农产品展示、优质西红柿展示,以及以“远去的记忆——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互动周”为主题的桂北民俗风情街开街活动等。9月2日晚(农历七月十四日中元节),主办方在江面搭起祭祀台,通过将古老的漂放河灯仪式进行艺术加工,再现成为一场庄重、肃穆的祈福求安和歌颂国泰民强的别具一格的祭祀仪式。随后上演文艺表演和燃放焰火。

  中国西部原生态山歌(民歌)赛歌会 9月18~20日在柳州举行。参加此次赛歌会的有来自云南、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西藏等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维吾尔族、藏族、土家族、壮族、哈萨克族等20多个民族的歌手70多人。各地各民族原汁原味的山歌,让龙城市民感受到“原生态”山歌的无穷魅力,尽享一场文化大餐。

  龙胜龙脊金秋梯田文化节 9月底至10月上旬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金坑红瑶景区举办。活动内容主要有万盏明灯照金坑、唢呐锣鼓迎宾、山歌迎客敬进寨酒、红瑶歌舞表演、民风民俗展示、篝火晚会等。

  柳州风情文化节 10月1~6日在柳州市区举行。以荟萃中外民族风情,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主要活动有芦笙踩堂、拉鼓、抢花炮民俗风情活动,各种绝技绝艺表演和民族风情歌舞演出,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获奖作品展,柳州艺术品鉴赏推介展等,还有人体彩绘艺术展示活动。

  三江“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 10月1~7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举行。活动内容保留往年经典节目侗族“婄更”决赛、侗族百家宴、侗族大歌演唱、民俗歌舞表演、千盏油灯照耶堂、捕鱼、打南瓜仗、侗布制作全程演示、奇石精品展暨奇石交易会等,还新增超级牛王争霸赛、侗族歌舞剧《珠郎娘梅》展演、三省坡侗族文化保护实验区工作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等活动。

  河池第11届铜鼓山歌艺术节 11月5日在东兰县城举行开幕式。出席同时举行的河池市纪念韦拔群115周年诞辰大会的自治区领导参加艺术节开幕式并与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共同观看开幕式演出。艺术节期间举行专业文艺比赛、山歌比赛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育项目表演等活动。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 11月10~17日在桂林举行。有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还开展群众艺术巡游、第四届中国广西(桂林)国际市民徒步大会暨龙胜户外旅游节、中国桂林生态文化博览会、桂林特色美食和商品展、友好城市专场文艺演出、桂剧展演以及首届中国画名家作品展暨名家画桂林活动等。本届旅游节首次注入国际元素,诸多活动均以市民参与为主。波兰的托伦市、新西兰的黑斯廷斯市、日本的熊本县以及泰国留学生均派演出团参加,科威特、立陶宛等5国驻华使节出席旅游节中的国际市民徒步大会。

  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 11月21~22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体育休闲中心举行。主要有苗族芦笙舞比赛和斗马比赛,还组织万民同乐芦笙夜狂欢、民族风情巡游、商品展销会、商贸洽谈会、民族服饰展示、农副产品展销、美食一条街、招商推介等系列活动。

  巴马甲篆民俗风情旅游节 11月26日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百马村坡纳屯举行。内容包括饮食文化展演、农耕文化展演、养生文化展演、民族山歌表演、敬牛仪式和百岁宴。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吸引1.2万游客到场观看。

  罗城仫佬族依饭文化节 11月28日在罗城民族文化广场开幕,这是仫佬族首次举行大规模依饭节庆祝活动。来自各乡镇的仫佬族民间艺人和15万多群众参加活动。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举行草龙舞、抢粽粑、仫佬竹球、台阁顶马、猫狮表演等仫佬族民族特色表演及仫佬山乡旅游文化活动、山歌“歌王”擂台赛等,让游客与仫佬族民众一同感受浓郁的仫佬族风情。仫佬族总人口约20万,主要聚居在广西罗城。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感恩还愿、庆祝丰收、驱灾祈福的隆重节日,一般以村屯或者宗族为单位每3年举行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饭节经过改革,成了仫佬族人民庆丰收和继承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节日,节日中的祭神仪式逐渐简化,增加演新戏、唱新歌、进行体育比赛和经贸活动的内容。2006年依饭节民俗活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   11月28~30日在凭祥举行。主题为“展示边关风情,推进跨境旅游”。通过文艺晚会、中越边关探秘游、中越边境跨国游、自行车友谊赛、中越美食嘉年华、书画摄影展等多形式的活动,向海内外游客展示边关绚丽多姿的迷人景色和韵味十足的异国情调。越南河内、谅山等地的艺术团体应邀参加旅游节文艺演出。

  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 12月4日在贺州开幕,是国内第一次由地级市举办的盘王节。来自粤、湘、桂三省(自治区)等地的瑶族同胞代表,身着盛装,手持传统乐器,唱起瑶族史诗古歌《盘王歌》,跳着瑶族特有的长鼓舞,在祭台上献歌献舞祭拜盘王,形成一幅瑶族特有的画卷。本次盘王节主要活动有瑶族歌舞专题晚会、开幕式及大型文艺表演、三省十三县节目展演、瑶族服饰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奇石、盆景展和书画、摄影展等。

  阳朔漓江渔火节 12月11日在阳朔县白沙镇坪岭村开幕。当天晚上,数万中外游客及当地群众云集西街,载歌载舞,举行喝啤酒比赛,展示阳朔中西合璧、宽容豪迈的气度。独出心裁的大型渔火、篝火、焰火晚会,将滨江路段千米漓江点缀得五彩缤纷、如梦似幻。数百张点亮着渔灯的竹筏同时出动,渔夫们用划桨拍打着江面引鱼活动,一只只鱼鹰水中叼鱼,场面壮观。那盏盏渔灯,阵阵水花,犹如夜空中繁星点点,映耀着穿梭在水面上的竹筏和在水中时隐时现的鱼鹰;漓江岸边的一堆堆篝火映红整段江面;礼花闪耀天空,整个阳朔县城展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这一切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首届南丹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节 12月13日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举行。当地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唱起深情缠绵的情歌,跳起激越粗犷的铜鼓舞迎接四方游客。通过展示白裤瑶的服饰、婚恋、歌谣、丧葬以及敲铜鼓、打陀螺等民俗风情,让游客领略白裤瑶民俗文化魅力。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朵努”,因男子穿齐膝白裤而得名,人口约3万,主要分布在里湖、八圩两个民族乡。

  马山第三届黑山羊文化旅游美食节   12月25日在马山县城开幕。以“体验民族文化、游览奇山秀水、品尝生态美食、感受魅力马山”为主题,重点展示马山县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和青山秀水、独特的原生态特色美食等。活动内容有千人唱三声部民歌、千人会鼓、千人打扁担、马山民族文化艺术展演、山歌对唱等文体表演,举办美食广场、千羊宴、特色农副产品展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