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然环境独特,资源丰富,现在城印象就带你了解广西自然资源环境

来源: | 作者:8号站长 | 发布时间: 2021-10-08 | 25184 次浏览 | 分享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8′~112°04′,北纬20°54′~26°23′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东连广东省,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与云南省毗邻,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管辖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


地 理



位置与面积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8′~112°04′,北纬20°54′~26°23′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东连广东省,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与云南省毗邻,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管辖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

地势  地处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状。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地貌  广西主要分布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类型地貌,分别占全区陆地面积的62.1%、14.5%、9.1%、14.3%。山地以1000米以下低海拔山地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东、桂北、桂中等;丘陵主要分布在桂东、桂南和桂西;台地以100米以下低海拔台地为主,主要分布在桂东和桂南;低海拔平原主要分布在桂东、桂南、桂西等,中海拔平原较少,主要分布在桂西。

山系  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山脉多呈弧形。山脉盘绕在盆地边缘或交错在盆地内,形成盆地边缘山脉和内部山脉。盆地边缘山脉从方位上分:桂北有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桂东有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山和萌渚岭;桂东南有云开大山;桂南有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桂西为岩溶山地;桂西北为云贵高原边缘山地,有金钟山、岑王老山等。内部山脉有两列,分别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驾桥岭、大瑶山和西北—东南走向的都阳山、大明山,两列大山在会仙镇交会。盆地边缘山脉中的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是华南第一高峰。

海岸线和岛屿  大陆海岸线西始于广西与越南交界的东兴市竹山街竹山港,东止于广西与广东交界的英罗港,全长1628.6千米。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沿海有岛屿646个,其中最大的涠洲岛面积约24.7平方千米。

浅海与滩涂  0~20米的浅海面积6488平方千米。滩涂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软质沙滩约占滩涂面积的90%。北部湾近海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水深多在2050米之间。



资源 · 物产

土地资源  广西土地总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9位。山多地少是广西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69.7%,平原和台地占27%,水域面积占3.3%。耕地面积438.59万公顷(2018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2016年末人均耕地约0.08公顷(1.20亩)。

矿产资源  广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尤以铝、锡等有色金属为最,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自治区发现矿产168种(含亚矿种)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28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79%;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75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8种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在35种战略性矿产中,广西探明资源储量的有30种。

海洋资源  广西南临北部湾,海岸线曲折,溺谷多且面积广阔,天然港湾众多,沿海可开发的大小港口21个,滩涂面积约900公顷,其中有面积占全国40%的红树林,总面积9300平方千米。北部湾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渔场,也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生长有已知鱼类600多种、虾类200多种、头足类近50种、蟹类190多种、浮游植物近300种、浮游动物200多种,举世闻名的合浦珍珠也产于这一带海域。



气候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临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日照时间短、天气干暖。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变性冷气团的交替影响,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大风、冰雹、雷暴、低温冷(冻)害气象灾害较为常见。

2016年广西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多。年平均气温21.4℃,较常年偏高0.7℃;冬季平均气温略偏低,春、夏、秋季气温偏高。平均年降水量1647.7毫米,比常年多7%;春、夏、秋季降水量正常,冬季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平均年日照时数1607小时,较常年偏多88小时;夏季较常年同期偏多,冬季、春季、秋季日照时数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少。年内出现低温雨雪霜(冰)冻、暴雨洪涝、台风、高温、强对流天气、干旱和雾、霾等天气气候事件,其中1月出现罕见大范围降雪,雪线为有气象记录来最南;春季强对流天气频繁、强度偏强;夏季高温过程多、持续时间长,多地打破当地同期极端最高气温纪录;秋末出现全自治区性寒潮强度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4位;冬季降水量为1983年以来最多,且1月出现罕见冬汛。全年4个台风影响广西,比常年偏少,初台比常年偏晚。气候对农业、旅游业的影响属偏好年景,对林业、水资源、能源和交通的影响属正常年景,对盐业的影响属偏差年景。

各地年平均气温17.6~23.8℃。桂林市北部及三江、南丹、乐业、金秀等地在20.0℃以下,最低的资源为17.6℃;其余地区在20.0℃以上,最高的合浦为23.8℃。全自治区年平均气温21.4℃,较常年偏高0.7℃。冬季平均气温略偏低,春、夏、秋季气温偏高。

各地年降水量723.9~2983.8毫米,桂西大部及三江、龙胜、来宾、武宣等地在1500毫米以下,最少的田林为723.9毫米;其余地区在1500毫米以上,其中东兴、防城、钦州、昭平等地在2500毫米以上,最多的东兴为2983.8毫米。全自治区平均年降水量1647.7毫米,比常年多7%。春、夏、秋季降水量正常,冬季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0倍,为1983年以来同期最多。其中汛期(4~9月)全自治区平均降水量1234.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5%,接近常年同期。

各地年日照时数1231~2209小时。桂北大部及那坡在1500小时以下,最少的龙胜为1231小时,其余地区在1500小时以上,最多的合浦为2209小时。全自治区平均年日照时数1607小时,较常年偏多88小时。夏季较常年同期偏多53小时;冬季、春季、秋季日照时数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少50小时、7小时和9小时。



水文


广西河流众多,河川以雨水补给类型为主,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50条。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径流深与径流量在地域分布上呈自桂东南向桂西北逐渐减少。河川径流量的70%~80%集中在河川汛期。

2020年,全区面平均降雨量1653毫米,比历年均值(1537毫米)偏多7.5%,属正常年份。降雨空间分布“北多中平南少”;时间分布呈现“汛前多汛期平汛后少”的特点。全区汛期4~9月降雨量1207毫米,占全年的73.3%。全年共有16次强降雨过程,造成91条河流140个站点226站次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6.37m。桂北部分河流反复超警且洪水量级大,洛清江支流西河超警10次;桂江支流马岭河出现50年一遇特大洪水。西江干流出现一次编号洪水,梧州站年来水量2053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2088亿立方米)基本持平。



环 境

2019年广西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7%,比2018年上升0.2个百分点;全自治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μg/m3),比2018年下降1.8%;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4μg/m3,比2018年下降2.9%。全区酸雨污染整体水平比2018年略有加重,其中,pH值为5.41,比2018年下降0.13个pH值单位;酸雨频率为25.9%,比2018年上升6.2个百分点;全区酸雨城市比例为35.7%。51条河流97个断面的水质优良比例为92.8%,与2018年持平;全自治区湖库水质总体保持优良。地级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96.4%,比2018年上升3.3个百分点;县级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93.4%,比2018年上升2.7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海水优良点位比例79.5%,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79.5%,比2018年均下降2.3个百分点。城市区域声环境、道路交通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声环境质量较好,比2018年有所改善。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与2018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大气环境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广西14个设区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PM10、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6项污染物进行评价,南宁、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百色、贺州、河池和崇左9个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为64.3%,与2018年相比上升21.4个百分点;其它5个设区市超标,占35.7%。全自治区1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31~4.17,广西平均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76,比2018年上升0.02个指数。全年14个设区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4.4%~97.8%,广西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1.7%,比2018年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有3个市的优良天数比例介于95%~100%,6个市的优良天数比例介于90%~95%,4个市的优良天数比例介于85%~90%,1个市的优良天数比例介于80%~85%。全年14个设区市SO2年均浓度为7~21μg/m3,广西SO2年均浓度为12μg/m3,与2018年相比下降7.7%。14个设区市NO2年均浓度为15~32μg/m3,广西NO2年均浓度为22μg/m3,与2018年持平。14个设区市PM10年均浓度为49~62μg/m3,广西PM10年均浓度为56μg/m3,与2018年相比下降1.8%。14个设区市PM2.5年均浓度为28~38μg/m3,广西PM2.5年均浓度为34μg/m3,与2018年相比下降2.9%。14个设区市CO 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1.2~1.7毫克/立方米(mg/m3),广西CO 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平均浓度为1.4mg/m3,与2018年持平。14个设区市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14~157μg/m3,广西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平均浓度为140μg/m3,与2018年相比上升9.4%。

酸雨  城市酸雨污染平均水平较2018年略有加重。14个设区市降水年均pH值范围为4.87~6.57,广西降水年均pH值为5.41,与2018年相比下降0.13个pH值单位。14个设区市酸雨频率范围为0~75.5%,广西年平均酸雨频率为25.9%,与2018年相比上升6.2个百分点。酸雨城市比例为35.7%,与2018年相比下降7.2个百分点。

水环境  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全自治区51条主要河流97个断面中,90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标准,水质优良比例为92.8%,与2018年持平。除属独流入海水系中的南流江、九洲江、钦江、西门江4条河流年均水质均为轻度污染外,其他47条河流年均水质均达到优良。14个设区市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96.4%,与2018年相比上升3.3个百分点,水量达标率为97.3%,与2018年相比上升2.3个百分点。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93.4%,与2018年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水量达标率为99.8%,与2018年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按水质评价,大王滩、西津、青狮潭、平龙、武思江、达开、六陈、澄碧河、天生桥、平班、龙滩、岩滩、大化、洪潮江、合浦15个湖泊水库中,武思江水库为Ⅳ类(超标因子为总磷),其余14个湖库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按营养状态评价,除平龙和武思江水库为轻度富营养外,其余13个水库均为中营养。

声环境14个设区市区域昼间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占71.4%,“一般”的占28.6%,无“好”“较差”“差”的城市。与2018年相比,“较好”城市比例上升14.3个百分点,“一般”城市比例下降14.3个百分点。广西城市区域昼间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14个设区市道路交通昼间声环境质量为“好”的城市占78.6%,“较好”的占21.4%,无“一般”“较差”和“差”的城市。与2018年相比,“好”的城市比例上升7.2个百分点,“较好”的城市比例下降7.2个百分点,整体状况较2018年稍有变好。开展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监测并在国家系统备案的有南宁、柳州、桂林、北海、贵港、河池6个城市,4个类别功能区昼间监测点次达标率范围为90.6%(1类区)~100%(3类和4a类区);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范围为55.6%(4a类区)~92.6%(3类区)。2类区和3类区达标率相对较好,昼间、夜间达标率达83.3%以上,4a类区夜间达标率相对较低,仅为55.6%。6个城市功能区噪声监测点次达标率昼间大于夜间。

海洋生态环境  按《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进行评价,广西海域22个国家考核点位中,水质优良比例(第一类及第二类海水)为90.9%,水质为“优”。其中,第一类海水比例为77.3%,第二类为13.6%,无第三类海水,第四类、劣四类均为4.5%。北海市海域优良点位比例为92.3%,水质为“优”;钦州市优良点位比例为75.0%,水质“一般”;防城港市优良点位比例为100%,水质为“优”。广西海域44个(含22个国家考核点位)监测点位水质优良比例为79.5%,水质级别为“一般”。第三类、第四类海水、劣四类海水比例分别为4.5%、6.8%、9.1%。北海市海域优良点位比例为90.0%,水质为“优”,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5.0%。钦州市优良点位比例为41.7%,水质为“差”,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58.3%。防城港市优良点位比例为100.0%,水质为“优”,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1.7%。表层沉积物质量优良,44个监测点位中,达《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第一类标准的点位比例为88.6%,第二类为6.8%,第三类和劣三类均为2.3%。17个海区采集20个双壳贝类样品。其中,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第一类比例为15.0%、第二类标准比例为60.0%,第三类标准比例为10.0%,劣于三类标准比例为15.0%。超一类标准的因子有铅、锌、镉、石油烃、铜、砷,超第二、三类标准的因子有铜、锌。

农村环境  全自治区67个监测县域中,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以“优”“良”为主,占98.5%;其中,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为“优”的县域30个,占44.8%,主要分布在桂林、百色、柳州、梧州、防城港、河池、贺州、来宾、崇左等地区;为“良”的县域36个,占53.7%;“一般”的县域1个,占1.5%,为铁山港区。农村生态状况为“优”的县域57个,占85.1%;“良”10个,占14.9%,分别为铁山港区、银海区、覃塘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兴宾区、柳城县、鱼峰区、青秀区、武鸣区和灵山县。全自治区67个监测县域中,农村环境状况以“优”“良”为主,其中,农村环境状况为“优”的县域20个,占29.9%;“良”41个,占61.2%;“一般”6个,占9.0%。

全自治区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累计4475天,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天数为4472天,占99.9%。6个监测项目中,PM2.5、O3达标占比分别为99.978%、99.955%,存在不达标天;超标村庄为北流市民安村、陶山村和凤山县凤平村。全自治区农村饮用水水源监测234个累计监测917次,水源水质达标次数为675次,占73.6%。其中,121个地表水水源中,年度水质达标的水源为112个,占比92.6%;超标因子为总磷、汞、石油类、溶解氧、pH。113个地下水水源中,年度水质达标的水源为34个,占比30.1%;超标项目为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其次有pH、铝、锰、浑浊度、四氯化碳。全自治区农村土壤质量监测点1502个,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土壤点1033个,占总监测次数的68.8%;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同时低于管制值的土壤点有396个,占26.4%;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的土壤点有73个,占4.9%。

辐射环境  南宁市环保监测站、广西辐射站、桂林辐射站、百色辐射站4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值为69.3~92.7纳戈瑞/小时,平均值为78.5纳戈瑞/小时,与2018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全年累积剂量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值为58~214纳戈瑞/小时,与2018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广西境内气溶胶和沉降物中铍-7、锶-90和铯-137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其他伽玛放射性核素均未检出。空气(水蒸汽)和降水中氚、空气中气态放射性碘同位素均未检出。广西境内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断面水体中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天然放射性核素铀和钍浓度、镭-226活度浓度,以及人工放射性核素锶-90、铯-137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中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放射性指标指导值。地下水中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天然放射性核素铀和钍浓度、镭-226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近岸海域海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铀和钍浓度、镭-226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人工放射性核素锶-90、铯-137活度浓度均在《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规定的限值内。海洋生物中各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广西境内土壤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铀-238、钍-232、镭-226、钾-40活度浓度和人工放射性核素铯-137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电磁环境水平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电磁环境质量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