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历史渊源

来源: | 作者:老朱 | 发布时间: 2021-12-21 | 11450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沿 革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北方中原地区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


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


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在传承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




涵 义


冬至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


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


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


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


冬至是一个吉日,如《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气 象 变 化


冬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


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


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由于冬至前后,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


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


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


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


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


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