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历时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它是如何发展演变!

来源: | 作者:8号站长 | 发布时间: 2022-02-01 | 7925 次浏览 | 分享到: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了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了一年结束。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春节了起源与发展 ,欢迎斧正!


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


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


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春节内容发展


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


据《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二地支曰: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


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


在上古观象授时的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诸节日当中,岁首节日尤为重要。


在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时历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朔日,


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


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相当重视春回大地、万物更生的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传承着在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


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


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


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


”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


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文字记载。


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


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


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


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