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历时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它是如何发展演变!

来源: | 作者:8号站长 | 发布时间: 2022-02-01 | 7815 次浏览 | 分享到: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了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了一年结束。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春节了起源与发展 ,欢迎斧正!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时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


斗转星移时北半球黄赤交角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


因此成为了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


“斗柄回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




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


上古时代:岁纪摄提,即干支纪元法。


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


斗指寅为春正(正月),“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星辰历) 


夏商周: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在冬十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


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


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


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


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


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注:武则天登基时间为690年九月初九,当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690年的2月15日、690年的12月6日。)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


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


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





春节在名称变革


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


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节日名称,古代是没有的(古时一般称为过年、年节),


是民国政府创造的。“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