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来源: | 作者:8号站长 | 发布时间: 2022-02-11 | 5672 次浏览 | 分享到: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


“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立春现象】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


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中国古代一些著作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


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秦汉后各地风俗文化融合,自秦汉以来中国各地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候平均气温”划分的季节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节气活动】


迎春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


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


所以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


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


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打牛等活动。


其他一些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


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


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


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


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称“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


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风。


通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


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鞭春之俗与祈求丰收相关,是一项较为古老之节俗  。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


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


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


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不同地区迎春牛均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


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


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


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咬春


立春日时令饮食是作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以迎春、庆春。


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


《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


”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


踏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


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立春祭


在主要的古老传统节日,拜神祭祖庆典是做节的一大主题,


任何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均具有浓厚的节日祭祀的色彩,


并具有一套或简单、或繁复的祭祀礼仪。


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


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


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


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


从传统的干支纪元规则上来讲,立春之时就是新旧太岁进行交接之时。


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拜太岁是中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古老传统习俗。


其他习俗


1.春祠荐新祭祖的习俗传至后世变为阴历正月的祭祖活动,


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几天不扫除屋宅,即是担心触犯了回家过年受享的祖魂。


有的地方在初一不准倒垃圾又是从后一习俗衍生出来。


2.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


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3.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4.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5.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


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


饮食


春盘: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


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


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


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田艾籺: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


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


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


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


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春饼: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


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卷(春蚕):《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


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咬春(吃萝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




【立春农业谚语】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


增产措施千万条,不误农时最重要。


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行下春风望夏雨。


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


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的麦子无处放。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两春加一冬:无被暖烘烘。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打春冻人不冻水。


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