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来源: | 作者:8号站长 | 发布时间: 2022-02-11 | 5530 次浏览 | 分享到: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


“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立春现象】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


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中国古代一些著作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


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秦汉后各地风俗文化融合,自秦汉以来中国各地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候平均气温”划分的季节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节气活动】


迎春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


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


所以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