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来源: | 作者:8号站长 | 发布时间: 2022-02-11 | 5671 次浏览 | 分享到: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


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打牛等活动。


其他一些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


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


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


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


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称“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


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风。


通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


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鞭春之俗与祈求丰收相关,是一项较为古老之节俗  。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


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


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


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不同地区迎春牛均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


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


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


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咬春


立春日时令饮食是作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以迎春、庆春。


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


《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


”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


踏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


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立春祭


在主要的古老传统节日,拜神祭祖庆典是做节的一大主题,


任何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均具有浓厚的节日祭祀的色彩,


并具有一套或简单、或繁复的祭祀礼仪。


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